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尹子潇
人们可能很难单独意识到“女性”在影响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作用。
设想你住在帝都或魔都这类巨型城市边缘地带,你突然被告知,家门口要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你会产生哪些反应?
最基本的,你会想这对你的通勤是否有益,我能不能以最短距离进入高速路并到达中心区;如果家里有老人小孩,或者比较重视健康因素,你会更进一步考虑这会不会给你的家庭带来噪音干扰,破坏周围绿化环境;如果你有些经济头脑,你可能还会细细评估一下你的房子能否增值……
但不论如何,你很难想到这样的规划决定会对不同性别的群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差异。但仅仅在半个世纪前的美国,“高速公路”这个命题却在美国妇女群体中引起轩然大波。
这副题为 “女巨人的攻击(Attack of the 50 Foot Woman)”的海报主人公是一个曾受虐待的妇女,在纯科幻的背景设置中交织着外星人入侵,滥情的丈夫等复杂元素,变异生长出巨型身体,最终毁灭并重塑城市的故事。
这样的巨大身形并未出现在真实历史中,但相似的事情确实发生了。
20世纪中叶的畅销书《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点燃了第二次女权主义思潮。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女权运动直接指向广大美国中产家庭:市郊独栋,所谓 “花园洋房” 下的陷阱——将妇女的全部生活禁锢在郊外的一室之内。 美国战后大规模的郊区建设实质上加剧了这种性别差异和禁锢,大量的高速公路从市中心延伸到城市的四面八方,更固化了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分化。
当城市建设的全部重心聚焦在自上而下的城市建设运动,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将触角伸向每一个视角地区的邻里单位,谁来为“私权”受到威胁,家庭单位和邻里关系受到冲击的群体发生?
在整个国家都在集中型的规划模式下加速建设时,“家庭主妇”的群体站了出来,勇敢地冲到抵抗高速公路蔓延的前线。
她们的诉求和阵地是双重的:一方面,她们拒绝为“男权思想”主导的城市发展计划买单。这种抵抗背后的逻辑依据非常直接:大量公路的建设时基于加强“城市可移动性”的考虑,方便通勤,提高交换效率,然而这种“移动性”并不能为所有人共享,有其是被“困”在市郊家庭里的妇女们,固化的社会性别分工剥夺了家庭妇女享受这种移动性的权利, 是男人们每天开着车去上班,而女人们被无尽的家务所困,这种安排是不公平的, so kill the freeways(让高速路去死吧)!
另一方面,既定的现状赋予她们的保守的一面,强烈的家庭依托感和与社区的最强联系使她们必然成为第一批站出来,捍卫社区被外来发展势力侵犯的群体,不管这条路是通向纽约,华盛顿,华尔街还是随便什么市中心,她们更在意的是孩子能在社区里自由自在地安全地玩耍!
一个具体的例子:20世纪中叶,华盛顿市政府决定拓宽第五大道,并且把华盛顿广场(Washington Square )里的一条小路并进来,这样能够衔接公园两侧的马路,以应对不断增大的交通流量所造成的堵塞。这一决定彻底激怒了“妈妈们”,“这样会把本来好好的一片公园割裂两个不相干的地方”“让公路去死”……妈妈们自发地组成团体,调动她们能够想到的各种社会力量。
她们之中有作家,有记者,有明星,但她们共同的身份是妈妈。在这次抗议活动中一个醒目的,具有符号意义的参与群体,是孩子。最小的孩子只有3岁,她跟着妈妈一起走上大街,举着象征着社区拥有者团体的旗子,让更多的人能够开始认识到,修建马路可能会让这些孩子不能再在这篇草坪上自由地玩耍……
女性群体对公路的抵抗运动是一系列的,逐渐呈现系统性。星星之火终以燎原,不仅是这次保卫公园的抗议得以胜利,随后,越来越多由妇女发起的社区保护运动都取得了令人称道的结果,跨越了种族,跨越了社会阶层,是妇女们的联合让男权思想主导一切以交通发展为先导的规划思想成为历史,社区保护和公众参与的火花就此点燃。
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这些为孩子而觉醒的家庭妇女已经变成了那个《女巨人复仇记》(Attack of the 50 Foot Woman)电影中的巨人,巨大的脚印最终碾碎了男权规划思想的禁锢,用她们的双臂撑起社区宁静的蓝天。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3岁小女孩的妈妈,就是Jane Jacob。几年后,那本轰动全球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于生》问世。
(本文作者介绍: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现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规划系;CFA、CAIA持证候选人;曾供职于中美多家金融、地产基金、地产开发公司,致力于中美地产金融市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