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消息,国内商品期货收盘多数上涨,原油、沥青及、丙烯及燃油期货涨幅明显,其中原油主力合约涨逾3%领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和产油国盟友将于3月5至6日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就减少产量达成一致。
分析认为,主要产油国有望扩大减产,以及股市暴涨提振了市场的风险情绪,这令油价创年内最大单日涨幅。
【延伸阅读】
急于支撑油价 欧佩克拟单独大幅减产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和产油国盟友将于3月5至6日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就减少产量达成一致。从会前透露的风声来看,俄罗斯可能不会加入此轮减产安排,而欧佩克会为缓解油价大幅杀跌的局面而加大减产力度或至每日百万桶规模。
减产预期推动油价反弹
据外电报道,两名了解情况的消息人士称,原油价格持续下滑,无论俄罗斯是否支持,欧佩克本周都可能同意加大减产力度,以期阻止这一下滑趋势。
消息人士指出,俄罗斯很可能拒绝进一步减产。他们认为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及其盟友的减产行动未必能够激活石油需求。
俄罗斯总统普京3月1日表示,当前油价对俄罗斯而言还可以接受,俄罗斯有充足的资源对抗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
“沙特阿拉伯希望阻止油价下滑,但俄罗斯仍不赞同。所以唯一的出路可能是欧佩克自行减产,而这将向市场释放出不好的信号。”其中一名消息人士说。
“应该减产,没有别的选项。”另一名消息人士表示,并补充称欧佩克的另一个选择或许是推迟作出决定,直到低油价迫使俄罗斯政府加入进一步减产行列。
据其他消息人士之前透露的信息,为了稳定油价,欧佩克成员国讨论在2020年第二季再减产100万桶/日。据悉,曾建议减产60万桶/日的联合技术委员会将于3月3日再次召开会议,根据最近的油市数据对之前的建议进行调整。
在上个月的主要产油国会议上,沙特提出每日减产60万桶的折衷方案后,遭到俄罗斯代表拒绝,会议仍没有达成协议。
过去的经验表明,莫斯科方面总是最初表现出不情愿,但在最后一刻才同意欧佩克和产油国盟友的行动。
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上周表示,俄罗斯对与沙特的合作“非常满意”,希望在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框架内以及双边框架内继续合作。
受本周会议能敲定减产幅度消息提振,国际油价暂时止住跌势,2日盘中大幅反弹。
纽约交易所和伦敦期货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盘中双双上涨超过3%。
前一周,两个交易所主力原油期货价格大幅杀跌,周跌幅约15%,创下近年来最大周跌幅。
减产效力待检验
从最新市场数据来看,众多产油国已处于产能低位,此次减产的建议能否有效推动油价反弹尚存疑。
从近期公布的2月份欧佩克月报数据来看,沙特保持超额减产的同时,伊拉克、阿联酋等主动减产国减产执行率均较此前大幅提高,伊朗、委内瑞拉产量已降至绝对低位,利比亚作为最大的产量摇摆国1月下旬开始受国内局势影响产量大幅下跌约100万桶/日,欧佩克1月总产量已降至2886万桶/日。
市场人士认为,目前产油国产量已处于绝对低位,再度减产空间将受到一定制约。
与此同时,欧佩克在月度报告中,将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期下调至每日99万桶,比上个月的估计减少23万桶。报告表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增加了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不确定性,此次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影响需要持续的监测和评估,并进一步评估对2020年石油市场的影响。
目前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执行的减产协议是在3月底前每日减产170万桶。
从历史来看,欧佩克能否有效通过减产遏制油价下滑,力度和频次颇为重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油价呈现恐慌式下跌,当年9月份欧佩克决定减产52万桶/日,油价短线反弹后再度下跌,10月24日欧佩克决定减产150万桶/日仍然未能遏制下跌趋势,但基金净多持仓没有进一步下滑,12月17日,欧佩克宣布自2009年1月起减产220万桶/日,自此油价止跌,先于其他金融资产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霾。
实体经济不振压缩需求
多个国家和地区近期出现实体经济增速大幅放缓迹象,相关产业对石油需求也大幅下滑,这些都成为油价难以真正企稳的主要风险。
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日本制造业处于不景气状况。经季节调整的2月Jibun银行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7.8,创2016年5月来最低。
该指数已经连续第10个月低于50的荣枯分界线,是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截至2009年6月连续16个月萎缩以来的最长萎缩期。数据编制方IHS Markit的经济学家海耶斯称,“日本工业部门的近期前景似乎非常黯淡,此次走软是由需求方面全线下滑推动。消费品、中间产品生产商的需求下降速度更快,整体订单降速创下逾七年最快的纪录。”
泰国官方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泰国1月制造业产出指数(MPI)同比下降4.59%,连续第九个月下滑,这一降幅超过接受媒体调查的经济学家平均预期的3.9%,也超过去年12月4.35%的降幅。
韩国2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由1月的49.8降到四个月来最低的48.7。越南最新PMI数据也降到六年来最低的49,也低于50的荣枯线。
有消息人士称,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冲击了供应链和制造业,在物流和相关实体产业下滑的情形下,石油产业持续需求不振也在所难免。(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DF318)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