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传光线传媒与华友世纪合并失败顺水鱼财经
2019-05-15 03:03  浏览:13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一项被业界诸多人士看好的合并案,已经走到破灭的边缘。

3月3日,可靠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2007年11月广受瞩目的光线传媒与华友世纪(Nasdaq:HRAY)合并案,不日将宣布合并失败。当天,记者就此向两家公司求证,双方均对此表示沉默。

“(合并华友世纪后)我们目标是成立中国最大的娱乐内容提供商和最有影响的传媒娱乐集团。” “我们相信合并后光线华友公司会获得前所未有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2007年11月19日光线传媒和华友世纪合并战略发布会上,光线传媒CEO王长田和华友世纪CEO王秦岱两人的豪言犹然在耳,而仅仅3个月后,这宗曾被一些人誉为“最合适的婚姻”行将结束。

“完美互补”、“双赢”等光环一度笼罩在两家公司的头上,实际上,在双方宣布合并之时,争议就已经存在。“像两个受冻的人抱着取暖,其实仍旧很冷——我对他们的合并前景并不看好。”一位评论人士表示,现在两家合并走入了破灭的边缘,也在意料之中。

而上述消息提供人士表示,按照合并计划的时间表,光线传媒与华友世纪资产和股权交割应当在2008年1月底前完成,但是截至目前,双方仍未就资产和股权进行交割。根据2007年11月19日达成的协议,光线传媒以全部资产注入华友世纪,并获得华友世纪最初42%的股份,成为华友世纪的第一大股东,而未来将最多可能获得华友世纪65%的股份。不过,按照协议,交易的最终截止日期是3月31日。

“终止交易的事情近期就会宣布,时间已经基本敲定,就在华友世纪发布2007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务报告的前后。”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根据公开资料,华友世纪将在3月6日(纽约时间)发布其2007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务报告。

蜜月故事

从热热闹闹高谈“白头偕老”到“闪电离婚”,光线传媒与华友世纪在这短短的3个月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公开的信息里面,我们能够总结出光线传媒与华友世纪联姻的脉络:早在1年多以前,华友世纪就在寻找合适的战略投资者,谈判对象曾包括空中网、千橡互动;在2007年1月份,华友正式开始接触光线传媒,在经过多轮起伏的谈判之后,终于在2007年11月19日达成合并协议,而合并的理由是“双方各有所需,光线传媒有众多内容资源,而华友世纪拥有新媒体平台和庞大的现金流”。

众多的争议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一名博客在其文章中评价:“王长田意欲通过合并华友世纪,嫁接一个新媒体的融资平台……而这并不是1+1 ;2这么简单的数学题目。”擅长SP并购的国金投资CEO林嘉喜更是做出负面评价:“已经跌入谷底的SP,并不需要着急为自己找个婆家,合并显得有些草率。”

然而,这些评论在王长田对于新公司未来的憧憬中黯然失色。“全娱乐+全媒体”形态的新媒体公司、“打造中国的新闻集团、华纳传媒航母”,王长田为新公司描绘的宏伟蓝图令旁人也为之心动。

许多人也在战略合作的“风光”之中忽略掉了这场合并案隐藏的不确定性因素——两家公司未来整合的风险和成本。而关于这一点,作为整合者的王长田也曾直言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

在争议中,还曾发生过一个小插曲。就在该合并案宣布后整整一个月,一封匿名邮件发到了全国众多媒体记者的邮箱。该邮件主题引用“可靠消息”的字眼尖锐地指出:光线华友合并涉嫌违法行为!邮件内容指出光线传媒合并华友世纪涉嫌造假,称光线传媒为了规避2006年9月8日起实施《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根据该规定,境内企业是不能直接在美国OTCBB市场买壳上市的,只能通过红筹上市,所谓红筹上市是指境内企业实际控制人在开曼群岛、维京、百慕大等离岸中心设立壳公司,再通过这些境外的壳来收购境内公司,而光线只有在香港注册了一个壳,因此光线不具备与华友合并上市的条件”,而为了适应该规定,交易中伪造了一个壳公司。

不过,这一邮件地址拒绝接受回复,亦无法获知确切的消息来源。因此,这一中途波折并未给双方交易带来不利影响,光线传媒随后进行了辟谣。而一些业内人士也表示这种涉及到国外证券市场的收购,不可能出现这样明显的造假行为,而且双方的审计公司是“四大”之一的德勤。

上述消息人士透露,在这3个月中,光线传媒并没有针对华友世纪进行任何的接管或者改组,新的管理团队亦没有进行工作的交接。一名华友世纪的员工对此也表示了证实。
近期推荐:
和讯科技股 新股专题汇总 财报: 指数
全球十大富豪太太榜单(图) 1'>2'>下一页 (责任编辑:雷建平)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