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中国IT产业30年:品牌之殇顺水鱼财经
2019-05-15 03:03  浏览:8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编者按

为什么可以不问质量、不问功能、不问价格,只要是苹果的产品,就会引发市场地震?

为什么无论是笔记本电脑还是打印机、服务器或是软件,只要是IBM的,就意味着可信赖?

为什么数十年不更换包装、不更换口味,可口可乐仍然可以卖向全世界?

这是品牌的力量。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内,中国内地曾经诞生了很多中外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而今天真正被后人记住的本土品牌,特别是IT品牌却屈指可数。经历多次变革的中国IT企业品牌鲜有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并未成就像IBM、惠普、苹果、英特尔那样的优秀品牌,我们忍不住扪心自问:为什么?

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把目光投向30年来中国IT品牌的兴衰沉浮,试图通过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为产业提供一份思考。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IT产业30年。30年来,有数量众多的中国企业一度叱咤风云,却突然销声匿迹; 有的曾经满目繁华,现在却硕果仅存。他们中多数曾经有显赫的名声,却并没有真正长大。究竟为什么呢?

2008年,早春二月,气温已经飙升至13摄氏度。北京到处沉浸在奥运来临的气氛中,各大IT厂商也纷纷搭上奥运概念,“科技奥运”为主题的活动愈加密集。

时光往回倒退13年。1995年8月的深圳,天气异常闷热。

在八卦四路刚开张不久的香港美食城里,两个中年男人相对而坐。

他们后来成为中国IT产业两个时代的分野。

他们中,一个是北京的大公司四通集团的总裁段永基,一个是深圳的小公司华为的总裁任正非。关于他们之间的交往,多年来外界一直没有机会了解。当时四通集团仍然是中国最大、最著名的民营科技企业,而华为的实际员工数只有800人。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在任正非心里,四通是个既神秘又令人羡慕的企业,段永基则是领导这个名震海外的企业的高人。

当时的任正非并不会想到,两年后,他会改称段永基为“败兵之将”; 华为也从四通手中接过了飘扬了10年的民营企业“品牌”大旗。

硬件品牌:挥别民族情结

在改革开放激荡的30年中,有许许多多的中国品牌,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为日后叱咤风云的民族企业代表; 也有许许多多的中国品牌,只能享受昙花一现的短暂风光。

1984年被称为中国的“公司元年”,许多日后名噪一时的公司都诞生于此时。这一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在珠海挥毫题下“珠海经济特区好”; 中央宣布向外国投资者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 “下海”成了民间最时髦的词汇。在“时不我待”的感染下,许多人觉得“干大事的时候到了。”

这一年,诞生了许许多多非常幼小的公司: 原本倒卖玉米的王石当上了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的经理,他发现“倒汇”比“倒玉米”痛快; 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青岛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将76台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为废铁; 四十不惑的柳传志告别了中科院计算所的清闲生活,搬进了中关村(000931行情,股吧)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 李东生在一个简陋的农机仓库开辟了自己的工厂,与香港人合作生产录音磁带; 还是这一年,李经纬把广东三水县酒厂的“中国魔水”带到了洛杉矶奥运会; 史玉柱把自己关在屋里几天,写出了第一个统计系统软件……

这一年,中国经济史和企业史都进入了一个拐点。这些微不足道的品牌,日后从各个偏僻的角落走到了市场之巅。

1984年,几名中科院计算中心下海创业的科技人员,借款两万元办起了北京市四通新兴产业开发公司。当时四通的目标是: 做中国的IBM。在1986年~1996年的10年间,四通的品牌曾是“打字机”的代名词,人们将买打字机称做“买四通”。鼎盛时期,四通打字机曾占国内办公自动化市场的85%; 32家分公司、100多家培训中心、900多家维修服务中心和1280家销售代理商,这是当时全国独一无二的。但20年的品牌搏杀,四通的品牌已经成为反面典型。电脑时代的来临成为打字机历史的终结,四通败相已现,一次次丧失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只能通过不断多元化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近期推荐:
和讯科技股 新股专题汇总 财报: 指数
全球十大富豪太太榜单(图) 1'>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雷建平)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