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会议室,一位专家在总结该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的<中国当前的发展和民生问题>报告时说。
该报告以去年进行的社会调查为依据,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在进入超周期的高速增长后,居民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收入增加而增加满意度,相反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进入中下层。
调查显示,2006年中国约有29.1%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属于社会中下层,24.5%的人认为自己属于社会下层,即53.6%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下层。这个数字比例分别比2003年上升了2.6、9.9个百分点。同时认为自己属于社会上层、中上层、中层人数的比例则都分别下降。
在印度、韩国、美国等国家,自己认为属于社会中层的人数一般在50%以上。中国则反映出的这个比例在下降。有趣的是,一位北京的处级干部,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也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理由是自己还房贷、赡养老人和养育子女的压力非常大。
这项调查引发另一个结论,即在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由于分配秩序的问题,不仅低收入群体不满意,中上层群体也不满意。
“国家干部”受益最多
调查结果发人深省。比如在调查哪些人受益最多的问卷中,10年来城乡居民首次认为是“国家干部”这个群体,这与前几年私营企业业主被认为受益最多的调查结论大不一样。
根据调研数据,导致城乡居民满意度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在经济超周期高速增长时,居民没有分享到较多的好处。
李培林指出,连续5年的中国经济进入超10%的超周期增长,说明经济进入了1949年以来的最好时期,但是更多的社会指标面临难以完成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