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笔交易都是由几个步骤组成:决策、操作、再评估。决策就是要了解与之有关的因素以及对它们进行评估,找出平衡各种相互冲突因素的最佳路径。成熟的决策首先需认定相关变量,然后将每一种变量与概率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分析过程,涉及主观判断。而最终的决策既反映了涉及到的所有客观因素,也反映了决策者本身所特有的一些主观素质,比如本能、经验、感觉。我们可以向前辈学习如何认定变量,也可以学到如何将变量与概率联系起来、概率的计算与确定,甚至可以逐步了解看上去非常复杂难明的数学模型,“建模—代入数据—操作”是部分华尔街专业人士的惯用流程。但是,没有人可以将自己的本能、经验、感觉“输送”给另一个人,这使投资决策千人千样,个人禀赋迥异亦使投资充满艺术性,不可复制,是最难言表的部分,也是决定成败的部分。 在做出买入或卖出或保持原状态的决定前,须尽可能多的掌握价格变动的或然性,以及各种变动所带来的后果。比如对于明天的股价,永远有三种可能:上、下、平。对于活在当下的人,未来没有任何事能够被证明是确定的。以为通过一些预测方法就可以预见未来,是对现实本质的错误认识,因为现实本身是复杂的、模糊的,依据这种确定性的态度做决策,看起来是为了追求最好的结果,但其基础是相当脆弱的。若仅以某理论为依据得出后市看涨而买入是危险的。一个成熟的交易者是一个没有成见的交易人,在看好后市而买入的同时,他也设置好保险丝,“停损”是较高级别的操作技巧,只知买卖没有预设停损往往为灾难埋下伏笔,所以在买卖时请考虑好反方向运动时的策略,久而久之就可形成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是斩断风险的一把利刃。买或卖是非常确定的动作,在操作上必须有很强的确定性,但面对不确定的现实,在心理上不能单向思维。两眼只看着利润是很糟糕的表现,若股票按照预定方向运动,则利润会自动送进口袋,无须关注,应该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反向运动的可能性上,每个优秀的交易者只与“风险”谈情,绝不与“收益”说爱。当控制好风险,虽然并没有获取暴利的念头,但暴利仍会不期而至;若经常想着“每周10%”,不但目标难于实现,连本金亦渐渐流失。 决策的形成是有框架的,近年来我的文章已很少谈及具体操作,对股市后面的运行亦惜墨如金。这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小生水平实属“有限公司”级别,预测十有两中已是超常发挥;其二,预测准确与否占最终获利的“权重”并不如很多人想象中那般大,预测大约只占整个交易的10%弱,交易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评估所有已掌握的信息,尝试判断各种结果的成功可能性以及与每一种可能性联系在一起的收益和损失而获得。因人而异建立各自的交易框架是获利的基础,这个基础务求扎实牢靠,投资人一般急功近利,实用第一,看见一些人士鼓吹获利的成功案例,就迫不及待地去追随高手,但那些都浮于操作的表层。在交易上,停留在技巧层面的东西都是简单的、难以持久的,理念类、思想类的才是交易持久胜出的根本。本栏只是想提供一些思考角度,在建立各自交易框架时,激发您潜在的灵感。虽然是同一个简单的招数,一个新手和一位功力深厚的老师傅用出来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技巧层面的东西就是招数,真正要研究琢磨的是老师傅深厚的内功。没有将交易提炼到哲学层面,没有架构好系统框架,招数再漂亮也是花拳绣腿,给外行当热闹看还行,内行一看没门没道,一拳过来,就打趴下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结的这个网,叫交易系统。有了系统后,决策的制定就要看各人对局势的感觉了。我们可能会放弃一项各种数据看起来都很有发展前途的交易,仅仅因为我们感觉不好,或者因为我们对其中涉及的一些人不信任。这种来自于经验的感觉在做出决定中起的作用,和没有一种分析框架、根据一种非系统的方式或根据本能做决定是完全不同的。宝钢权证上市,虽然通过对欧美,特别是香港“涡轮”的研究,A股的发行价是比较“平”的,欧式使权证更可以不拘泥于正股价格,加大炒作空间,各项数据显示值得操作,但最后我没有玩,因为感觉不爽。格雷厄姆说:短期,股市是个“投票器”,反映情绪和时尚而非理性。但长期来说,股市则是个“体重机”,根据收入前景、财产、风险和其他基本因素评估证券价值。权证这个投票器,短期明显失衡了,反映出的情绪和时尚太没理性,我讨厌自己变成一个搏斗的傻瓜。 有了框架,下了决策,就可以操作。多少买(卖)、买(卖)多少、怎么买(卖)就牵涉到资金管理了。资金管理本身是没办法带来利润的,它只是平衡风险与收益的手段,就像一个过滤器,将杂质、噪音排除掉,留下纯净的美味的部分。它是交易框架的组成部分,这个框架就像一个多层滤器,风险在每个环节都在减少。一次成功的交易通常有层次感,就像听交响乐:大小提琴和弦如闺房轻述、耳鬓厮磨;鼓号齐鸣似浓情蜜意、激昂澎湃;突然众音遁去,惟留钢琴慢扳流水,则是床前一缕明月光照亮胸口一点红砂痣。进场、加仓、平仓都要讲究这种层次感,单笔满仓平乏得令人生厌;单笔空仓是豕突狼奔、惶惶然作鸟兽散。糟糕的决策+优异的操作,摊子不难收拾;优异的决策+超烂的操作,可能触发灾难性后果;优异的决策+优异的操作,即便亏损也是合理,长期目标本来就打算小亏大盈,一次都不亏是不现实的;超烂的决策+超烂的操作,那就没戏唱了。 除了层次感,风险回报的比率与放弃机会的次数亦是资金管理的范畴。套利的本质是,如果准确地估算了成功的可能性,那么就会在大多数情况下赚钱,而且总的来看,交易是成功的。如果冒着6∶1的风险,那么每进行七次交易可预见到的风险就会发生一次,将会亏损钱。在另外一些时候,交易可能会由于无法理性地预测的原因(在进行估算时,这种可能性也需要考虑进去)而破裂。考虑到在交易中有可能会出问题的每一件事,然后试图评估这些风险在我们的分析中所占的分量。拉斯维加斯是世界第一赌城,市内赌坊林立,几乎每间赌坊楼上皆有餐厅,也可供住宿,餐厅食物比之街面上的自然高明许多,其中有间唤做“那波丽”餐厅,是自助式,食物品种“浩如烟海”,对VIP一律免费,但小赌客则要付24美金的餐费。我友留学期,几乎每周皆驱车百公里去那波丽餐厅打牙祭。24美金对于一个穷学生绝非可有可无数字,在我严刑逼供下,他终招认是用风险回报的数学模型去享用“免费午餐”。每次携带2000美金本金,在赌桌上包下六个席位,押大小,每注下两元,共六注,输了加倍,赢了就再从两元开始,一个轮回最多九次,因赌坊规定“输了加倍下注”最多九次,这里隐含经济学里的“鞅”理论。以模型的或然率250次内胜出的概率大约是92%,因此他一般10分钟之内就搞定24美金餐费,施施然离桌登楼享受免费午餐。若不幸连续九次加倍失手,则亏2000大元打道回府。所幸他老兄享受美食直至海归回国亦未撞中那个小概率事件。 “那波丽事件”那般操作其实很难实现,赌场里有太多的诱惑,心理又有那么多“可入侵点”,友人自称每次上楼实在并非如我等外人眼中所见潇洒自在,离开赌桌的一刻眼神兀自留恋不去,再来一把的念头异常强烈。在诱惑中,在压力下操作,心理容易失衡,有时候会忽视严谨的系统框架,倾向过于感情用事,但仍要尽力保持清醒和冷静。在一项交易破裂后,最好要对它进行重新审核,以找出所疏忽环节。这就进入到再评估的范围了,从操作一开始,参与者就随着经济和市场的变化而对拥有的头寸进行重新评估。决定继续持有现有的投资与决定再次进行投资是一回事。当市场变糟时,需要忘掉所遭受的损失,而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做一个新的期望值分析。即使这个期望值一直有吸引力,各项投资也必须维持在如果局势继续恶化,也能够忍受很长时间的程度。面对各种头寸进行祷告——在熊市中交易厅中常常会出现这类情况——不是应对逆境的明智之举。凯恩斯说:“市场维持着不合理状态的时间可能会比你维持着偿付能力的时间要长。”心理和其他因素会造成持续时间很长的扭曲,即使市场已经下跌很多,而持有的头寸看起来已非常便宜,继续持有也许并非善策,所以非系统的被动等待局势好转,往往将自己拖入无底的套牢深渊。 近日重读美国前财长罗伯特·鲁宾的《在不确定的世界》有感,遂记之。正如鲁宾所言:读书与倾听都是提升自己交易水平的路径,我很幸运一直有机会拜读和倾听许多人谈论他们的渊博见解。 |
盯牢风险 无视收益
回复:0 浏览:926
- 楼主admin 圈主
- 2019-05-05 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