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无
【摘要】深挖下去,区块链的“无缝衔接”,恐怕还需要政策加持和技术迭代。
郭美美事件之后,中国慈善陷入信任危机。伴随慈善滋长的,有善有恶。
就在两日前,蚂蚁金服也宣布支付宝嫁接区块链,公益筹款项目“听障儿童重获新声”,每一笔善款都能被追踪。
区块链有其“自证清白”的特性,与网络互助有天然契合点。可是,深挖下去,区块链的“无缝衔接”,恐怕还需要政策加持和技术迭代。
我们盼望的那个信任危机完全解除时代,还有多远?
1、共同的选择
网络互助,是互助保险在互联网中的变体。
一群面临同样风险的人自愿组织起来,定义好风险补偿的规则,预交风险补偿分摊资金,从而保障每一个参与者的风险损失。
比如,一群人聚集起来,共同商量为一种病,或一种风险“众筹”,比如癌症,每个人出9块钱,如果谁真得了癌症,就将大家凑一起的钱为他治病。
然而这片看似充满共产主义理想的乌托邦,却漫布道德的暗壑和现实的高墙。
7月初,新兴互助平台水滴互助,和一些保险平台共同发起,在北京五道口发起成立了“区块链保险实验室”。
随后,国内对外公开使用区块链技术的网络互助平台——同心互助上线,声称可以追溯资金,且不可篡改。
几日前,互助平台众托帮,也宣布区块链正式落地应用。
为什么大家不约而同选择区块链技术?
主要是因为区块链和互助的基因,有天然的契合点:
第一,降低了信用成本。
分布式记账、信息不可篡改,都使区块链拥有“自证清白”的基因。
资金流向刻在区块链上,谁都无法修改,谁都可以随时查看和监督。
蚂蚁金服首席技术官程立,在提到这一新技术尝试时称:“我们重视区块链,是重视它的信任机制。中国公众并不缺少善心,但他们还缺少一个基于新技术的,信任、开放、透明的平台和操作机制。区块链从本质上来说,是利用分布式技术和共识算法重新构造的一种信任机制,是‘共信力助力公信力’”
这也就意味着,互助中的每一笔资金,都可以通过区块链追查。
而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区块链降低了运营成本。
同心互助的发起人李凡,告诉一本财经记者,国外的互助保险已发展多年,其运营模式都非常“重”。
比如,日本的生命保险相互会社,每年都花费大量成本在全国各地开展会员恳谈会,汇报前一年的公司运营情况:其实就是给大家通报,公司把钱花在哪儿,以建立信任。
这样一个兴师动众的通报会,花费金额可想而知。
传统的互助模式,其最大的成本支出,都用在公开透明的公布运营上。
信任的传递长路漫漫。
互联网和区块链的出现,让原本需要由人力传达的信息,直接包含在数字流转里。
同心互助的玩法是,所有用户之间,形成一个区块链,每个参与者,都是一个记账节点:也就是说,每个用户手中,都有整个平台完整的交易数据,任何一笔资金都可以追查。
解决了信任,降低了运营成本,模式看起来几近完美。然而,真的完美吗?
2、真正的信任
同心互助的李凡,将区块链在互助领域的落地,分为了三个阶段:
1.0阶段,区块链观念受到认可,开始被广泛接受。
2.0阶段,资金池依然由银行托管或监管,但每笔资金的流动,会刻在区块链上。
3.0阶段,资金通过智能合约,完全在资金池内自主流动,公开透明,不需要第三方的监管,如银行。
说白了,2.0和3.0最大的差别,是一个资金在银行中,一个完全在区块链系统中。
目前,1.0阶段已实现。
在诸多网络互助平台中,同心互助、水滴互助、众托帮、斑马社等,都自称已嫁接区块链,2.0阶段也已达成。
李凡提到,目前只能达到2.0阶段,第一是政策还不认可,第二是,技术还没达到。
然而,如果仅在2.0阶段,其实还是无法在本质上解决信任问题,甚至还有将问题裹上包装的嫌疑。
由于保监会规定,网络互助平台不允许自建资金池,所有资金只能存放在由政府信用背书的银行和基金中。
也就是说,银行在区块链系统之外,银行有资金流动,会将信息告诉平台,再刻在区块链上。
那,谁来保证信息的准确无误,没有经过人为加工?
也只有进入3.0阶段,所有的资金监管,才会进入区块链的全部监管之下,真正的信任才可达成。
3、破茧之路
2.0阶段的区块链,无法完全抚平信任的褶皱。要实现3.0,需要只有两股力量同时推动。
首先,就是政府的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伍旭川,日前在“金融科技驱动银行转型”高峰论坛中谈到:“建议积极筹建符合我国金融市场需求、商业银行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广泛参与的SC和BC联盟,即中国的R3联盟。”
伍旭川在演讲中同时表达了政府监管区块链的重要性。一种“链外人管理链条,链条管理链内人”的模式正在形成。
从开始暧昧观望,到现在积极表态,政府的意图,已比较明显。
如果,保监会认可,区块链中的资金就是安全的,甚至比放在银行更安全,那么3.0时代的到来,就是顺理成章。
除了需要攻占政府的高地,还需要技术的实际落地。
目前,区块链技术还在完善中,完全落地,还需一段时间。
去年年底,纳斯达克交易所开始使用区块链技术交易平台,完成和记录私人证券交易。
可以预见,技术在未来,并非大的障碍。
回头来看,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并没有在进化中磨平,反而在浮躁的商业社会,愈演愈烈。
如今,我们试图用冰冷的技术,来解决人性中的不信任。
一个依靠技术支撑的信任社会,是一种突破,也是一个略显悲哀的被动选择。
转自:金评媒
链接:http://www.jpm.cn/article-13638-1.html